【美丽山西】保护湿地共享绿意空间

山西日报   2023-07-12 07:13:26

今年6月1日,《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此举标志着我省湿地保护迈入法治化、规范化管理轨道。


(资料图)

从高空俯瞰,从黄河到桑干河,从汾河到漳河,流域内大大小小的湿地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三晋的版图上,让这块土地充满了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以“两山七河一流域”和“五湖”生态治理为重点,以重要湿地、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为保护形式,实行湿地分级管理,多措并举保护修复湿地生态。

健全体系监管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

塞上绿野泽,右玉苍头河。

沿着虎山线向北行进,不经意间便进入了林草茫茫、流水潺潺的右玉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走在绿树夹道上,虽然太阳热烈却能感觉到丝丝凉意沁人心脾;站在铁索吊桥上,映入眼帘的是河道两旁生长旺盛的水草枝柔叶嫩随风摇摆;抬头远望,鸳鸯、池鹭、大鸨等各种鸟儿时隐时行,如诗如画……

这些年右玉县按照“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严格保护以苍头河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生物资源,维护了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保障和改善了湿地水质和生物多样性,苍头河湿地风景如画。

湿地是指具有显著生态功能的自然或者人工的、常年或者季节性积水地带、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我省地处黄土高原,属于典型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湿地资源面积少、分布散,保护难度大。近年来我省抢救性开展湿地保护工作,健全湿地保护机构,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在黄河干流、汾河、桑干河、滹沱河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建立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景观得以再现,湿地鸟类明显增加,湿地功能显著增强,湿地逐渐成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的靓丽名片。目前,已认定垣曲县黄河小浪底库区、洪洞县汾河等10处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还先后批建了湿地公园63处,其中国家湿地公园20处、省级湿地公园43处,湿地类自然保护区3处。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进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建设,把湿地生态特征明显、自然景观独特,适宜开展生态展示、科普教育、生态旅游等活动的湿地纳入湿地公园进行保护管理。按照生态区位、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多样性重要程度等,继续认定并发布省级重要湿地和申报国家重要湿地,确保重要生态功能区得到严格保护管理。”省自然保护地服务中心主任王占勤说。

强化修复保护

严守湿地生态红线

湿地是地球上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因特殊时期工业发展的局限,我省一度出现工业污水及生活污水排放异常,导致湿地污染严重,湿地修复基质较差,使得修复难度更大。

这些年,在逐步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和分级体系的过程中,我省开始大规模分类型、分地域,利用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并结合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明确湿地面积管控目标,强化湿地保护执法,严禁围垦等破坏湿地行为发生,严守湿地生态保护红线。目前,全省湿地总面积为22.12万公顷,其中:湿地地类面积5.44万公顷,分为森林沼泽、灌丛沼泽、沼泽草地、内陆滩涂、沼泽地五类。

“2018年至2020年,我们累计完成退耕还湿1.3万亩,逐步解决了湿地公园消落区长期以来存在的围垦、放牧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恢复了湿地生态系统,促进了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为全省首家国家湿地公园和第一批省级重要湿地。”山西古城国家湿地公园主任芦大鹏说。

目前,通过恢复水文条件、重建水生植被,我省湿地系统水质和基质条件得到改善,底栖动物和鱼类等其他生物群落逐渐恢复,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自我维持能力也在持续恢复。

夏季的漳泽湖湿地,绿色繁盛。在绿色水草的映衬下,水面清澈明净。

“经过多年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漳泽湖湿地的水由浊返清,达到三类水质。我们通过一些岸线设计、水深设计、植物的配置,针对性地为鸟类的栖息,营造了多样化的生活环境。”长治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科科长王帅介绍说。如今,500多种植物、近170种鸟儿和近20种鱼类在这里安家。漫步公园,目之所及,鹭鸟翩飞,芦花摇曳,栈道蜿蜒,水光潋滟,美不胜收。

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来保护稀缺湿地资源。《山西省湿地保护条例》将湿地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建立生态补水、生态补偿和湿地合理利用制度,明确了湿地修复的方式和措施。

省林草局副局长岳奎庆表示:“各部门、各市县和湿地管理机构要按照法律赋予的职能加强湿地保护,建立健全湿地保护、管理、修复和合理利用安全生产制度,健全湿地管理部门协作和信息通报机制,保护表里山河优美生态。”

合理利用资源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景观优美,是人们休闲游憩的最佳场所。据统计,全省有湿地维管束植物595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种,湿地脊椎动物231种。

一直以来,全省各级林草部门充分发挥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的宣传教育功能,不仅利用“世界湿地日”“爱鸟周”等进行宣传,还开展自然体验、研学教育等活动,增强了公众保护湿地的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形成全社会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抵达沁河源头,姊妹泉眼隐于奇峰立崖之底,泉水汩汩而出,清澈见底。沿河水而行,花木茂密、峰回路转,身移景换。“这里是宣教展示区,我们布设了中国湿地、山西湿地、科研监测、沁河源映像、动植物标本室、3D互动式六大板块……”山西沁河源国家级湿地公园管理局董超向游客讲解。

“哇,这么多鸟,好漂亮,还能学到这么有趣的知识,我太喜欢了。”和父母一起来游玩的孔一璇小朋友蹦蹦跳跳地说。

这些年,通过人工修复自然土堰,扩大水域面积,在沼泽地内部栽植水生植物,持续改善沼泽地水禽类栖息地,实施湿地监测工程,融合互动宣教等,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持续保护恢复沁河源水系,逐步成为集湿地保护、生态旅游、科普宣教于一体的黄土高原河流源头类型国家湿地公园。

随着城郊湿地公园的快速发展,近郊旅游越来越成为许多人的选择,湿地以独特的生态景观和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我省抓住机遇,合理规划湿地资源利用,适度开展旅游观光等,带动周边农家乐、果蔬种植园、民宿等乡村旅游,让更多的人可以感受、体验乡土民俗,也为周边群众增加了收入。

运城盐湖在黑泥沐浴、盐水漂浮等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着重打造盐文化传播点,逐渐成为集文化、健身、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无独有偶,夏赏花、秋收藕、冬观鸟,作为黄河中下游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圣天湖也因其独特的景观成为旅游胜地,周边居民吃上了生态饭。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是我们对湿地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的理想目标,可持续利用湿地是保护修复的终极目标。”省林草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李志军说。

本报记者张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