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现代种业,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加持。青岛有很好的种业创新发展基础。从地理位置看,青岛“不南不北,又南又北”,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适宜农作物种植与生长;从产业基础看,山东省农业GDP稳居全国首位,青岛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具备完善的收储产业链;从科研能力看,青岛农业大学、山东省花生研究所、青岛市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坐落于此,并且花生、蔬菜等育种成果较为突出,具备一定的基础科研能力。
据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晓介绍,“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总要求,着力推动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种业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种业市场环境持续优化。”青岛在“保、育、测、繁、推”等全产业链条上均有坚实的产业布局和基础支撑,具备打造国内一流、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种都”的现实基础。
(资料图片)
青岛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宋晓参与协商活动。
委员和专家在前期调研时了解到,青岛近年来种业产业发展迅速,但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一方面,青岛高端研发人员较少,现有的研发人员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老化,育种方法、技术相对落后;另一方面,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除了少数企业能够利用分子技术育种之外,多以常规杂交育种为主,不具备高端育种研发能力。
市政协委员、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主任张国栋认为,在加快现代种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青岛需要补齐种业高端人才的短板。当前,包括深圳、广州、三亚在内的国内很多城市都在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在高端人才引进上积累了很多经验。青岛可以借鉴这些城市的做法,制定“种业人才”专项引进政策,根据人才学历、研究水平、工作年限等因素给予不同的奖励,打造青岛种业人才高地。同时,支持种业企业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技术中心等平台,招揽海内外育种行业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为种业发展凝聚原始创新力。
市政协委员、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限公司常务副主任张国栋在协商现场发言。
“引进人才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留住人才。青岛应为种业高端人才打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他们学有所用,生活无忧,尤其要做好家庭成员安置和子女入学工作,让高端种业人才全心全意地留在青岛、服务青岛。”张国栋说。
“青岛要发挥好科研院所和企业两者的作用,提高现代种业创新能力。科研院所有人才优势和设备优势,企业有市场优势,在理想状态下,两者强强联手,资源共享,形成合力。但在现实中,这条路径还不够畅通。科研院所的高端人才不了解市场需求,成果转化难,而企业受限于资金短缺,缺少高端实验设备,无法推动高端育种工作。”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蔬菜学博士宋永骏建议,搭建一个设备共享平台,将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高端设备面向企业开放,鼓励企业开展高端分子育种。在此基础上,引导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研发新品种,将科研机构的研发优势和种子企业的市场优势有机结合。
青岛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高级农艺师、蔬菜学博士宋永骏在协商现场发言。
委员和专家的建议得到了职能部门的积极回应。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筹)负责人王乃栋介绍,现代种业是科技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近年来,青岛着力推进种业科研创新,通过重点攻关、奖励引导、建立平台等举措,支持育种研发。下一步,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坚持常规育种和生物育种有机结合,持续引导鼓励种业企业综合运用基因编辑和分子设计、人工智能等前沿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开展品种研发,推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种业企业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育种创新协同机制。
青岛市农业农村局种业处(筹)负责人王乃栋在协商现场发言。